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
——杜甫《丽人行》
杜甫在这首诗中描写的是三月初三上巳节的情景。这一天,天气清新,春风骀荡,春光乍泄,很多长安人聚集到曲江河畔欢度上巳节。
还记得那熟悉的旋律吗:又是一年三月三,风筝飞满天。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,走回到童年。记得那年三月三,一夜难合眼。这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口中的三月三放风筝的情形。
你知道吗?其实三月三是一个古老的节日,三月三也叫上巳节。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上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,汉代以前以巳日为准,魏晋之后,则取三月三。从此以后,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这一天举行,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,描绘的就是三月三的情景。
关于上巳节习俗,文献资料多有记载:《周礼》中的说法是“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”的日子,汉代文学家郑玄对这一说法的解释是“岁时祓除,如今三月上巳,如水之类;衅浴,谓以香薰草药沐浴”;《韩诗》中也写道“郑国之俗,三月上巳,之溱、洧两水之上,招魂续魄。秉兰草,祓除不祥”。
从以上史料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可知,中国古代的上巳节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水边祓禊祛灾的原始巫术,汉代的上巳祓禊习俗中又开始加入了宴会、游玩等娱乐性活动,到了魏晋南北朝,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三日。
在魏晋南北朝时,以祓除消灾为主题的上巳节,渐渐演化为曲水流畅等官方宴会和文人雅事,古代的上巳节宴会大多于水边举行,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水边祓禊这一上巳节的原始内涵。所以王羲之在看兰亭雅集时,写下了有名的《兰亭序》,而《兰亭序》的开篇生动地记录了这一上巳节盛事:
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;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
上巳祓禊的重点在于“两水之上”和“执兰”。祓禊的场所选在水边不是偶然的,在古人看来,水具有消灾和疗病功能,在医疗卫生条件较为落后的时代,河边沐浴无疑是驱邪祛瘟的有效手段。由此可以看出,中国的上巳习俗成形于春秋时期,是一种带有原始巫术性质的祭礼习俗,主要是于水滨招魂续魄,祓除不祥。
2022-04-13 00:01:01
情节到位,好看!